中药材扶贫成效渐显 规范化种植任重道远

发布时间:2017-10-11   浏览:5831次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观点。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  中药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,中药材种植也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。记者近期在贵州省凯里市举行的“中药源头在行动——2017年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、林下企业发展暨致力脱贫攻坚·凯里市苗侗医药发展座谈会”上了解到,近年来,我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取得一定成效,随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,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需尽快提高。

  “夜郎无闲草,黔地有好药”。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 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介绍,全国8400多种植物类中药材,贵州省包含了4000多种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主要的药材种植基地之一,目前,在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下,凯里的中药材种植管理,已在源头上向着生态环保、安全种药的方向发展,这也是“中药源头在行动”座谈会走进贵州凯里的缘由。

  记者了解到,中药材种植、加工产业也成为黔东南州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。以丹寨县为例,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4.1万多亩,种植户年均收入可达2.5万多元,600多户农民靠种植中药材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。来自贵州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,目前,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达到511万亩,产量155万吨,太子参、石斛、杜仲等面积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,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贫困人口增产增收的重要产业。

  近期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出台的《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(2017—2020年)》提出,“通过引导百家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,发展百种大宗、地道药材种植、生产,带动农业转型升级,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。到2020年,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,实现百万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。”随着中药材产业扶贫力度加大,种植面积扩大,中药材的品质、质量、规范化种植也愈加受到关注和重视。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认为,目前大多数农户在种植药材时照搬农业高产模式,种植中药材犹如农作物,大肥大水外加农药,不仅导致药材农残超标,还带来药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危机,中药材品质的下降更是影响了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,损害了中医药信誉。他认为,当前亟须探索符合中药材自身生长规律的种植方式、模仿适应的生长环境和条件,形成中药材自身仿生栽培模式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中药材种植中的根本问题,满足今后中医药发展的巨大需求。

  “合理使用肥料、农药、模拟和回归生态环境下的种植是今后中药材种植的方向。”对于当前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,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 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表示,今年该专委会完成了55家企业、16个中药材品种的溯源工作,并启动了中药材基地建设及市场运行大数据建设工作,这些都将为中药材的安全与质量提升奠定基础。

  “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,种子种苗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,对品种的需要也在不断提升,迫切需要优质的种子,但是科研难度高、投入大,市场小,却制约了优质品种的繁育,产生了一系列质量问题。”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子种苗专 业委员会理事长赵润怀认为,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多方配合发力,尤其是需要国家持续性的政策鼓励,在全国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研究,并由科研机构发挥“主脑”作用。